人民时评:郑筱萸咋未能成某些人的“前车之鉴”
发布日期:2010-04-25 00:00:00 失效日期:2016-05-09 22:04:21 发布者:匿名 浏览次数:1194
由 医疗吧网站向网友提供免费护士求职、医生求职、招聘医生、招聘护士、医疗招聘、医疗求职招聘等相关信息。请把“医疗吧”这个网站告诉您身边的朋友,您的举手之劳,是我们永久的动力。谢谢!!!!!
人民时评:郑筱萸咋未能成某些人的“前车之鉴”
2010-04-25 01:04:27 来源: 人民网(北京)
药监局又出事了,距上次爆发“窝案”不过三年时间,07年的“药监风暴”曾经横扫包括局长郑筱萸在内的一大批干部,但是如今看来,郑筱萸的“前车之覆”并未能成为卫良等人的“后车之鉴”。
有人说,药监系统频出大案是因为审批权高度垄断,进而形成寻租手段。但笔者以为并非如此简单,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同样垄断药品的监管审批,但是却成为全世界最具公信力的监管机构,而如果仔细对比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,我们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。
先说审批权力垄断,抛开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论,单就我国来讲,早先的医药监管格局并非垄断,原国家经委下属的医药管理局、卫生部的药政司、以及中医药管理局,都拥有对药品的监管权力,可想而知这种多头管理、“九龙治水”的分工会导致怎样的效果,也正因如此,国家药品管理局才呼之欲出(后又吸收食品监管职能,成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),目标就是要建立中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。
从这点来讲,统一监管主体,明确权责所属,体现的是政府治理的进步。监管权力垄断并不是问题,问题在于垄断权力之外没有监督,没有公开透明的审批机制。郑筱萸案发之后,药监系统推动了一系列改革,着力打造“阳光药监”,但是从目前来看,“阳光”还不够多,监管还不够有力,这导致一些大权在握的药监官员心存侥幸心理,大肆寻租。
此外,药品的检测把关同样至关重要,这需要配备相当专业水准的检验队伍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权威性,源自其是一个由医生、律师、微生物学家、药理学家、化学家和统计学家等专业人事组成准研究机构,不少组成人员都是其领域当中具备相当声望的人士,他们执行最为严格检验标准,新药需要八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投放市场。而我国的目前的检测体系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准,这也是问题药品频出的重要原因。
而作为被监管的一方,医药企业同样值得我们重视。从郑筱萸案到卫良案,会发现两者有着高度的相似性,即案发都源于医药企业的举报。被监管对象居然成了监管主体的克星,这引人深思。
医药企业何以频繁贿赂监管部门,归根结底是利益驱使,药品早获准上市一天,就能早一天化为经济效益,而那些伪劣药品厂商则更加需要通过贿赂来蒙混过关。贿赂的背后,则是医药市场的无序竞争。数据统计,全国医药企业高达5000多家,而5000多家药企的总销售额还不如美国辉瑞公司一家,药企多、小、散、乱的局面非常突出,这极大地加剧了医药监管的难度。因此,提升产业集中度,不仅是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,也是药品监管安全的必然要求,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医药市场的规范和管理,这不仅仅是药监部门的责任。
医药卫生安全,涉及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,作为监管方,承担的责任自不待言。而在医药监管这个最不该发生腐败的地方连续爆发“窝案”,不仅对生命健康构成威胁,也令政府威信趋于流失,这应当引起足够的警示。主管部门要从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两处着手,一方面提高审批的透明度,加大对药监部门的监管,增进检测水平;另一方面,整合规范医药市场,降低管理难度。双管齐下,才有望缓解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以上信息免费发布、免费查看、免费注册并登录即可自己发布医疗信息。QQ交流群:193192869
医疗吧备用域名: http://www.szpt8.cn http://www.a545.com